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方伯是什么?春秋以前有方伯吗

方伯是什么?春秋以前有方伯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方伯是什么?春秋以前有方伯吗

方伯是春秋时期的古汉语词汇,出自《礼记·王制》,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

春秋时,天子失权,王纲解纽,周代的最高政治权力出现了真空,诸侯漫无统纪,起而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又称方伯政治。

方伯政治是周代奴隶社会在衰落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历史局面。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

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春秋时,王权陵替,霸业代兴,可以说正是这种方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扩展资料

春秋五霸与方伯:

“霸”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思是依靠强大的势力或实力压制别人的人或行为。而在“春秋五霸”这个古文环境中却并不是这个意思。“霸”通“伯”,在一家兄弟排行中,伯就是老大,用在诸侯之中,也叫方伯,就是一方诸侯之长,在后来也有将地方官称为方伯。

而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其实这个身份更类似于一个官位,对应一个人,因此无论是哪种观点,春秋五霸都是五位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君,而不是诸侯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