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典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草木皆兵是一则汉语成语,意思是将一草一木都看作是敌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述了东晋时期前秦皇帝苻坚攻打东晋的故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方面,谢石和谢玄率领八万精兵迎战。苻坚在观察晋军布防时,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随风摆动,误以为是晋军士兵在运动,因此惊恐万分,对弟弟苻融说:“这也是强敌呀,敌兵的人数也有不少啊!”这就是“草木皆兵”的典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心理状态非常重要。苻坚因为心理上的恐惧和错觉,导致了战略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前秦的失败。这也反映了在战争中,心理战术和士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