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一不做二不修

一不做二不修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一不做二不休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复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赵元一《奉天录》。成语的原意是“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意味着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应该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表达了一种坚决执行到底的态度和决心。成语的出处与唐代‌张光晟的故事有关。张光晟在唐朝末期,先依附叛将朱泚,后在朱泚失败时杀之投降朝廷,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后来被简化为成语“一不做,二不休”。这个成语反映了张光晟在生死关头对后人的告诫,即事情要么不做,如果做了就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此外,与“一不做,二不休”相关的还有“三不猴”的概念,这是一种由三只猴子组成的摆件雕塑,分别代表“不听、不说、不看”,源于孔子的话“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这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合礼义的事情时,应该避免参与和介入。‌综上所述,“一不做二不休”这一成语强调了做事要坚决、有始有终的态度,而“三不猴”则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合礼义的事情时要学会拒绝和回避。这两个概念虽然来源不同,但都强调了人们在行为选择上的谨慎和决断。‌

一不做二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