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小行星小行星的发现历史小行星的发现始于1801年1月1日,由意大利神父兼天文学家朱赛普·皮亚齐(Giuseppe Piazzi)在金牛座偶然发现,这颗小行星后来被命名为谷神星(Ceres)。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发现了上百万颗小行星,其中约57%已有正式编号。小行星分类小行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主带小行星:绝大部分(约90%)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上,它们公转的方向大多与行星相同(自西向东),但轨道通常较扁,公转轨道和黄道面的夹角都小于20度。近地小行星:与太阳的最近距离小于1.3个天文单位(AU),约1.95亿千米。这些小行星频繁与地球擦肩而过,甚至可能闯入大气层、陨落在地表上。小行星特性小行星一般被认为是由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微行星(Planetesimal)演变而来,它们有固态岩石表面,形态各异,有的像雪人,有的像花生,还有的像土星一样“自带光环”。小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比行星要小得多,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直径超过100千米,最小的直径还不足一千米。小行星命名规则小行星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获得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小行星的命名通常由其主要发现者提出,并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审核和批准。例如,国际永久编号为“74092”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湘大星”,以纪念湖南湘潭大学。